大学毕业生大都自视较高,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开创一番大事业的宏大抱负。但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过程中大家并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否匹配,没有深入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
2、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很多同学对自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希望一毕业就进入好单位,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却不能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现在做起。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的沉淀,怎么可能会成功。
3、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应着重克服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
1)焦虑和急躁的心理。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同学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十年寒窗付诸东流,无颜回江东见父老乡亲;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双眉紧锁,心情沉重,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据《中国青年报》进行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尤其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就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有时恨时间过得太慢,简直是度日如年;有时又恨时间过得太快,最后期限将至,单位仍无着落;他们埋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怨父母亲朋办事不力,希望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一旦遇到挫折后便暴跳如雷,怨声载道,特别是那些在规定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学生,心理更为急躁。这种急躁心理,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
2)自卑畏怯的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知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的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还有的同学大学几年都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自负的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凭自身较优秀的条件为不少用人单位所垂青,而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睥睨一切、目空天下、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往往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因这种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4)不平衡的心理。或因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自身社会背景缺乏,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过激者甚至出现问题行为,如损坏公物抱负迁怒于人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酗酒等等。
5)依赖的心理。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表现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6)急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服从分配。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