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和同学们:大家好!
几年前我是一名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几年后我成了一名老师,指导我的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那时面对成功主要是自豪,一种成功者的自豪,而今,更多的是骄傲,为我的学生、为我的团队骄傲。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竞赛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今年,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的864所院校、9985个队(其中甲组7682队、乙组2303队)、近3万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是历年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在乙组中,全省只有我们安徽新华学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这个竞赛一般是在每年9月的第三周的周五、六、日三天举行,今年举行的时间恰好是
今年数学建模比赛乙组有两个题目:一组是关于易拉罐形状和尺寸的最优设计,一组是分析煤矿中空气通气量。先看前者,市场上的啤酒和饮料所用的易拉罐都是一个模子,为什么都用这个模子呢?因为它既可以装下规定的溶液,又能保证易拉罐用料最省,这个题目就是要学生论证市场上易拉罐的合理性,并推出是否有更好的模型;再看后者,近年来矿难频繁,其一原因就是矿中的CH4与空气中的O2在达到一定浓度的情况下发生自燃,那么怎样控制空气的流通量、建立通气设备,既能使O2不与CH4发生自燃,又能保证矿工的正常呼吸,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凡是参加过数模竞赛的学生在完成答卷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为什么呢?设想一下,从接受考题的那一刻到交付答卷结束,其间每一分钟都那么新鲜,那么重要,每一分钟都承受着一份责任!你要去探索一个你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你要通过思考、讨论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你要分析、要计算、要努力得出更精确的答案。与此同时,你还要构思、要精炼文章的语句与文字,要让自己的文章令人赏心悦目,令人信服。这72小时的经历,克服了多少困难,做了多少工作,收获又是何其大呢?但需要共同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来迎接这富有排战性的72个小时。
三天三夜,同学们和指导教师在竞赛中轮流休息、轮流吃饭,每天晚上都工作至深夜1、2点钟,最后一个晚上甚至通宵达旦,这对指导教师和同学的毅力、承压能力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三天三夜,教练组与队员克服了比赛经验不足、信息不完善、比赛压力大等重重困难,经过整整72小时团结奋战,我们终于圆满的完成了答卷。一位老师伸伸懒腰,拿起课本去教室上课了,星期一,他有六节课。
比赛结束之后,我们认真地总结了经验,和其他同学共勉:
一是要有团队精神:竞赛的过程是一个讲究团队协作和相互鼓励支持的过程,
二是要坚持到底:2005年11月份受赵祥大院长和周典湘教务长的指示,公共课程部数学教研组负责组织参加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到通知后,我们积极响应领导号召,开始撰写参加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申请报告,并制订相关的动员、组织及培训计划。我们于2005年12月初递交了相关的报告,于2006年元月10号获得院领导批准。2006年2月份正式动员各院系学生报名参加本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考虑到这次竞赛的特征,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设计能力,我们向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和建工系发放了动员报告并附上了有关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详细介绍。在院系相关领导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下,各院系学生非常踊跃的报名。到报名截止日期共有197名学生报名参加。可是在在为时三个月的培训班中,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参加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二十个,经过测试,我们确定了6位同学留下来。他们是坚持到最后的,所以他们是胜利者。
三是要克服困难,不要轻易失掉信心:我们去省里报名的时候是个雨天,我拿着400块钱傻乎乎的去报名,人家一句“转账”就把我回绝了,于是赶忙和学校的财务部门联系,取得了他们的帮助转账报上了名。正如参赛选手周丹丹所回忆,比赛进行到第二天晚上时,一支队伍发生了一个小错误,如果重新再来意味着两天的辛苦付之东流,当时学生们傻眼了,夜里两点才回宿舍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来时,他们很快镇定精神,发现是计算错误而不是模型不对,于是迅速进入比赛之中。
四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参赛选手之一李奎,平时就是个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同学,据班级同学反映,他的高等数学、复变函数、数字电路技术、模拟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程非常出色。动手能力也很强,在学校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得心应手,被大家公认为“小能手”。
准备、比赛、提交,之后是平静的生活。
不久便听到好消息:学院两支代表队首次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即取得优异成绩。一队(成员:李奎、於江辉,朱友军)以论文“煤尘瓦斯和煤尘的检测与控制的优化模型”荣获全国一等奖;另一队(队员:杨贤林、杨国庆、周丹丹)以论文“易拉罐形状和尺寸的最优设计”荣获安徽省赛区二等奖。看到网上公布的成绩时,我们和学生们几乎同时欢呼的跳了起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这既是对指导教师辛勤劳动的回报,也是对新华学子综合能力的充分肯定。
获奖的当时是喜悦的,这个喜悦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六位参赛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四位指导老师,我们知道我们的成功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离不开指导教师谆谆教导,离不开部门同事的帮助和支持,离不开大家平时的相互激励和协作,离不开各相关处系的积极配合,离不开院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新华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平台和支撑。